經歷了5年的高速增長,突遇寒冬,從2017年下半年行業開始下滑,小型旋挖機的銷最急劇下降,這里有大環境的因素,也有行業本身的因素。
從宏觀環境來看,包括國家調控、工程建設減少、國際金觸危機等因素都給行業發展帶來了阻礙,而從根本上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也凸顯出不可持續性,而政府投資主要在基本建設上,比如鐵路、機場、公路、房地產等,這些和小型旋挖機行業密切相關,一旦投資放緩,政策性市場消失,相關產業就會快速下滑,包括小型樁工機械行業。從行業上來說,市場經過大躍進式的發展后,大量新機進入市場,設備趨于飽和,小型旋挖機市場保有量太大。尤其是近幾年來,行業普遍采用了信用銷售,尤其是大量采用按揭與融資的租賃方式,金融杠桿作用下銷售被急劇放大,寅吃卯糧,透支了銷售,透支了行業的發展。
從客戶角度來看,行業進入微利時代,投資回報降低,客戶購買意愿降低,老客戶感到市場難做,回款壓力大,只敢做現金業務。新入行者,由于開工率太低,正在被每月的還款折磨,近期不可能再購機;很多工程的租金低到不夠機器的折舊,用新機千活就虧,惡性競爭的惡果就充分體現出來了;如果考慮到新機的開工不穩定,設備較大故降等造成的損失,折舊,使用壽命等,在當前的租金水平下,回報期變長甚至無法回本。
所以在上述情況下,行業必須開始尋找新的機會,從低迷中尋求突破,而此時,恰如其分地選擇再制造設備為行業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也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
目前國內小型旋挖機再制造正處于初期探索階段,說的多做的少,進入其中者寥寥無幾,專業化程度相對偏低,這其中有客戶不認可原因,有政策支持不到位原因,也有國內大多數人對再制造不了解,認為再制造就是翻新,有坑蒙拐騙之嫌疑,所以再制造在國內發展緩慢。然而在國外,再制造行業機制成熟,利潤可觀,是一個支柱行業。
小型旋挖機再制造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零件再制造,傳動軸、活塞、柱塞、杠桿、齒輪等,這需要利用先進的再制造技術使舊件達到新品狀態,這是配套件企業的優勢。
第二層:功能部件再制造,包括發動機、液壓元件、轉動橋、減速機、油缸、結構件、回轉支承等都可以進行再制造。
第三層:整機再制造,行業還沒有整機再制造這個定義,國外工程機械再制造指的是功能部件或者零件再制造,沒有整機再制造的說法。我們國內的整機再制造應該是翻新或維修?,F在再制造的定義主要針對零配件,其中主要一條是“利用壽命到期的舊件,經過再制造達到或超過新品的標準”,這個定義對整機不合適,筆者認為,可以有整機再制造這個定義,這符合循環、綠色經濟的需求,但是需要重新定義。
再制造和一般制造不一樣,再制造需要更長的工藝流程,技術性更強,這里面包括舊件收購、清洗、拋丸、檢測、再修復等工藝過程的第一階段;也包括再裝配、檢測、入庫、出廠的第二階段。我們配套件企業大多關注了與新機配套而沒有注意到后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在保有量持續增高與新機回報率降低的情況下,二手機交易量會大幅度提高,可以預測的是,再制造或二手小型旋挖機交易不會低于4萬臺,與新機銷售量相當,所以后市場也是配套件企業的機會。
上一篇:旋挖機代理商后市場面臨的三大窘境
下一篇:旋挖機維修管理存在的不足之處?